Day: March 6, 2025

香港

終院釘錘!「快必」煽動案上訴失敗,監獄鐵窗難逃

前人民力量副主席「快必」譚得志煽動文字案終極上訴,昨日被終審法院駁回,維持原判監禁三年四個月。此案牽涉2020年譚得志於街站發布煽動性文字,觸犯當時的刑事罪行條例中的煽動罪。儘管該罪行已於去年廢除,但終院判決無疑為這宗備受關注的案件劃上句號,更對香港言論自由帶來深遠影響。 辯方早前上訴時,爭議焦點在於控方是否需要證明譚得志具有煽動暴力的意圖。然而,終審法院在判詞中明確指出,若然需證明煽動暴力意圖,則法例中提及的其他意圖,例如引起對某些人士的憎恨,便會變得多餘且毫無意義。 法院更強調,案發時正值香港社會動盪不安,譚得志的質疑毫無理據,其以舊法條為基礎的抗辯亦不成立。 此判決引發各界關注,有人批評此舉進一步收緊香港的言論空間,寒蟬效應恐將加劇。 而支持政府一方則認為,此判決維護了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全。 無論立場如何,此案的終審判決都將成為香港法律史上的重要一頁,其影響將持續發酵。 「快必」最終仍需面對牢獄之災,這也為香港的政治風景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Read More
中國

倫敦震驚!華裔博士生惡狼性侵案判決:至少十名女子受害,恐逾五十人遭殃

倫敦法院昨日裁定一名28歲中國籍留英博士生鄒鎮豪多項嚴重性罪名成立,震驚社會! 法院證實,鄒鎮豪至少強姦了十名女子,更令人髮指的是,英國警方懷疑受害者人數可能遠超五十人! 判決書指出,鄒鎮豪被控多項強姦罪、窺淫罪,以及出於性侵目的使用管控藥物等罪名,全部成立。 法官嚴厲斥責鄒鎮豪行為危險且具掠奪性,預告將會判處其極長的刑期,以儆效尤。 案件預計於六月十九日宣判。 鄒鎮豪於去年一月落網,其惡行累計至今才得以曝光,令各界譁然。 警方呼籲任何曾遭受鄒鎮豪侵犯的受害者勇敢站出來報案,尋求協助。 此案再次敲響警鐘,提醒社會必須持續關注性侵犯問題,加強保護弱勢群體,並為受害者提供適切支援。 此案的詳細判決內容及後續發展,本報將持續追蹤報導。

Read More
香港

京官聽取港澳委員建言,冀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

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今日上午在北京出席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聯組會議,認真聽取委員們的發言。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梁振英,以及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亦親臨會議列席。 會議上,政協常委姚志勝就香港發展提出了三點重要建議: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的地位;高水平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以及高標準對接大灣區規則機制,打造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 丁薛祥副總理在回應姚志勝委員的發言時,高度讚揚了他長期以來心繫國家發展大業的熱忱,並表示姚委員作為華僑,更能深刻理解香港的獨特地位,以及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重要意義。 丁副總理更對姚委員的建議表示高度肯定,尤其認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提議,並強調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的優勢,為香港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這番話語,被視為北京當局對香港未來發展方向的積極回應與明確指示。 會議的舉行以及相關領導的積極回應,預示著中央政府將持續關注香港的發展,並為其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Read More
經濟

關稅陰霾籠罩!美國就業增長急凍,服務業卻逆勢飆升

美國經濟近期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奇特景象:一方面,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引發企業投資猶豫,就業市場增長明顯放緩,甚至出現寒意;另一方面,服務業卻展現出令人驚訝的強勁增長勢頭,形成強烈對比。 根據最新公布的ADP就業報告(俗稱「小非農」),美國私人企業2月份僅新增7.7萬個就業職位,遠低於市場預期的14萬個,創下去年7月以來最低增幅。ADP首席經濟學家查德森指出,政策不確定性是導致企業招聘放緩甚至裁員的主因,企業普遍對未來感到猶豫不決,不敢輕易擴大投資規模。這意味著川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正逐步侵蝕美國經濟的活力,為就業市場蒙上陰影。 然而,這並非美國經濟的全部圖像。與製造業的低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佔美國經濟活動三分之二以上的服務業,卻展現出令人振奮的擴張態勢。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公布的2月份非製造業指數飆升至53.5,遠超市場預期的52.6,並顯示服務業正處於擴張狀態。更值得關注的是,服務業投入物價分項指數更攀升至62.6,暗示通膨壓力可能正在累積。 專家分析認為,服務業的強勁增長,可能與消費需求仍然強勁,以及企業在其他領域的投資增加有關。然而,就業市場的疲軟,以及持續存在的政策不確定性,仍然是籠罩美國經濟的陰影。 未來美國經濟的走向,將取決於政府能否有效解決貿易摩擦,以及企業能否克服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顧慮,從而恢復投資和招聘的信心。 這場「冰與火之歌」式的經濟表現,無疑將持續牽動全球經濟的神經。

Read More
國際

特朗普澤連斯基談判破裂陰影籠罩? 美烏情報軍事合作疑似受阻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會談破裂,其餘波似乎已蔓延至美烏軍事情報合作。 據霍士新聞報導,美國中情局局長拉特利克夫證實,華府已暫停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及情報分享,原因正是特朗普與澤連斯基會談的不愉快結局。 拉特利克夫的說法引發軒然大波,令外界憂慮烏克蘭在俄烏衝突中將更形孤立無援。 然而,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茲則略為緩和了事態,他承認美國對烏克蘭的情報分享有所減少,但強調此舉並非永久性措施。沃爾茲更暗示,若俄烏雙方下一輪談判能取得突破性進展,美國不排除恢復對烏克蘭的援助。 然而,這場「外交風暴」的真相似乎仍撲朔迷離。彭博社即引述烏克蘭官員指出,他們目前仍持續收到來自美國方面的情報。 此說法與白宮及中情局的說法顯然存在出入,令人質疑美方是否在刻意淡化事件的嚴重性,或是否存在內部訊息傳遞上的混亂。 美方說法的不一致,以及烏方對持續情報支援的聲稱,使得整個事件更添神秘色彩。 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及情報分享何去何從,將直接影響俄烏衝突的走向,以及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值得持續關注。 真相究竟如何,還有待時間進一步揭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