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February 20, 2025

香港

逾兩萬物管從業員獲發牌 監管局:行業發展勢頭強勁

明日,物業管理業監管局將正式公布截至一月底的物業管理公司及從業員牌照持有人名單! 這份備受業界關注的名單,將揭示自2020年8月物管業發牌制度實施以來,行業的蓬勃發展。 監管局數據顯示,至今已發出超過800個物管公司牌照及逾兩萬個物管人牌照。扣除重複及臨時牌照後,目前全港約有1.5萬名持牌物管人,為超過240萬個住宅單位提供管理服務,涵蓋範圍之廣,令人咋舌。 監管局主席黃江天更表示,平均每月收到約200宗新的物管人牌照申請,反映出業界對發牌制度及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這股積極的申請熱潮,不單止來自物管業內人士,亦吸引不少業外人士加入,為這個行業注入新動力。黃主席認為,發牌制度將有助推動物管業的專業化發展,為住戶帶來更優質的服務。 未來,在完善的監管框架下,香港的物業管理服務將會更上一層樓。

Read More
香港

大欖隧道新收費方案闖關成功!市民出行成本恐將調整

立法會昨日就大欖隧道新收費方案進行三讀表決,最終以壓倒性優勢獲得通過。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宣布:「贊成82票,棄權1票,議案獲得通過!」 意味著政府五月底收回大欖隧道後,新的收費制度即將實施,市民出行成本將迎來調整。 根據新方案,私家車將實行分時段收費,繁忙時段收費45元,一般時段收費30元,非繁忙時段及假日則收費18元。的士及商用車則全日劃一收費,分別為28元及43元。此舉預計將影響廣大駕駛人士的出行成本,尤其在繁忙時段,私家車司機需承擔更高的通行費用。 此議案的通過,勢必引起社會各界廣泛討論。不少市民關注新收費方案對其日常生活及經濟的影響,期望政府能密切監察實施情況,並及時回應社會疑慮,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政府方面則需積極向市民解說新方案的設計理念,以及預期效益,以提升公眾的接受程度。 未來大欖隧道的通行情況及新收費制度的實際效用,將成為社會持續關注的焦點。

Read More
香港

網約車規管方案浮出水面 的士業界促嚴審申請者背景

政府與的士業界就網約車服務規管問題舉行會議,會上討論熱烈,業界代表提出多項建議,力求堵塞漏洞,避免重蹈覆轍。其中,參考澳門模式,設立網約車牌照制度成為了業界關注焦點。 香港無線電的士聯誼會主席黃羽庭更直言,所有申請網約車牌照的公司,必須在立法前潔身自愛,絕不能容許曾提供非法白牌車服務的平台申請牌照。「這關係到香港的整體形象和市民安全!」黃主席強調:「交通運輸牽涉大量個人資料,若將牌照發放予有違法前科的公司,等同將市民安全置於險境,後果不堪設想!」 他指出,為保障市民福祉,政府在審批牌照時,必須嚴格審查申請者的背景和過往經營記錄,確保持牌公司在營運過程中遵守法規,杜絕非法活動。此舉不僅能有效規管網約車市場,更能提升香港的營商環境,重建市民對網約車服務的信心。 業界的呼聲,將如何影響政府最終的決策,備受社會關注。

Read More
國際

丹麥豪擲千億港元備戰! 應對俄羅斯威脅,北約防線再升級

面對俄烏戰爭陰影籠罩,丹麥政府昨日宣佈一項震撼性的國防預算增長計劃,將大幅提升國防開支至佔國內生產總值3%以上,以應對來自俄羅斯的潛在安全威脅。 這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將在未來十年(至2033年)額外投入1200億丹麥克朗,相等於約1300億港元的天文數字!其中,500億丹麥克朗將直接用於強化軍隊實力,加快現代化軍備採購進程。 國防大臣波爾森強調,此舉旨在提升丹麥的防衛能力及威懾力,有效應對日益嚴峻的地緣政治局勢。 首相弗雷澤里克森亦明確表示支持增購軍備,務求讓丹麥在北約框架下,能更好地履行其防禦責任。 此舉並非杞人憂天。 丹麥國防情報部門日前發出嚴正警告,指出若俄烏戰爭結束或陷入僵局,同時美國減少對歐洲防務的支持,北約各國亦未見積極增強軍備,俄羅斯或可在短短兩年內對波羅的海沿岸的北約成員國構成嚴重威脅。 丹麥此番大幅增加國防預算,正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俄羅斯軍事行動日益增長的憂慮,以及加強北約防禦力量的迫切需要。 這場「軍備競賽」的序幕,似乎才剛剛拉開。

Read More
經濟

全球股市風暴:歐股重挫,關稅陰影籠罩

歐洲股市昨日遭遇重挫,投資者憂慮情緒蔓延,令市場一片愁雲慘霧。德國和法國股市跌幅更超過1%,創下近期低點,反映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持續升溫。 市場分析指出,此輪股市下跌的主因,在於美中貿易戰關稅爭端的陰影揮之不去,加劇了投資者的不安。 原本市場寄望各國央行會進一步減息以刺激經濟,但近期減息預期降溫,更令投資者信心大受打擊,紛紛選擇拋售股票,導致股價急跌。 數據顯示,英國富時100指數收報8712點,下跌54點;德國法蘭克福DAX指數則收報22433點,重挫410點,跌幅驚人。 這也為全球經濟發出警號,預示著未來經濟走勢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 專家警告,若貿易摩擦持續惡化,全球股市恐將進一步下跌,投資者需密切關注國際形勢變化,做好風險管理。

Read More